有些案子像老街巷尾的传言,起初听起来无害,细究才发现藏着刀锋。我当律师这些年,2024年那起共同犯罪的案子,总让我觉得像一场没预料到的戏。主角是个叫老孙的男人,50多岁,开了家小超市,平时乐呵呵地招呼街坊。他怎么也没想到,一个没接的快递,会把他和邻居阿杰拖进一场诈骗案的风波。这故事里有邻里的信任,也有法律的冷硬,读来让人既揪心又感慨。
开端:快递的疏忽
老孙的超市在老街口,卖点日用品,生意靠熟客撑着。那年冬天,邻居阿杰找上门,说要寄一批保健品给客户,求老孙帮忙代收快递,因为他白天不在家。老孙二话不说,答应了。快递来了,老孙签收后堆在超市角落,等阿杰来拿。可那天忙得晕头转向,他忘了告诉阿杰,包裹就一直没动。
几天后,警察上门,说包裹里的保健品是假的,涉及诈骗,买家损失20万。老孙和阿杰被指控共同犯罪,涉嫌合伙诈骗。老孙傻了眼,站在超市柜台前:“我就是帮个忙,怎么就成骗子了?”
危机:从店主到共犯
老孙被传唤时,手还攥着个计算器。他跟警察喊冤:“我连包裹都没开,哪知道是假的?”可证据不饶人:快递单上是他签的字,包裹在他店里放了三天。《刑法》第25条规定,共同犯罪得有共同故意和行为,检方认定,老孙明知阿杰卖假货,还帮他收快递,等于“分工协作”。
我接手这案子时,他已经被调查了五天。老婆找到我,眼泪汪汪地说:“他老实得连谎都不会撒,怎么会诈骗?”我翻卷宗,心里直犯嘀咕。包裹没开封,老孙没碰货,这案子得从头挖真相。
交锋:真相的拉锯
我先查快递。物流记录显示,包裹是阿杰寄的,收件人是个外地客户。我问老孙:“阿杰跟你说过货是啥?”他摇头:“他说保健品,我没多问。”我又调了俩人聊天记录,老孙催阿杰拿包裹,语气挺急,没提货品内容。
庭审前,我找到买家,他说被阿杰的广告忽悠,买了假保健品,老孙从没露面。我把这些拼起来,证明老孙只是代收,不是共犯。可检察院不松口,说他“放任假货存放”,客观上帮了忙。阿杰还反咬,说老孙知道货是假的。
庭审那天,法庭里挤满了街坊。检察官拿出一堆快递单,质问:“你一个老板,连货都不查?”老孙涨红了脸:“我信邻居!”我当庭递上聊天记录和买家证词,反问:“我当事人没动包裹,哪来的诈骗故意?”我还请了个店员作证,老孙忙店忙得脚不沾地,哪像骗子。
高潮:真相的曙光
关键时刻,阿杰改口,承认卖假货是他一人干的,求老孙代收是怕客户怀疑。法庭上,这供词像一道光。法官听完,皱着眉宣布休庭。一周后,判决下来:阿杰诈骗罪成立,判三年;老孙证据不足,无罪释放。
老孙走出法庭那天,天空阴沉沉的。他站在超市门口,低声说:“帮个忙差点毁了我。”老婆拉着我道谢,我摆摆手,说这是证据说话,不是我的功劳。
尾声:信任的代价与法律的底线
老孙后来不帮人代收快递了,说是不敢再信邻居。我想起这案子,总觉得共同犯罪的认定,像个无形的钩子,差点把老孙钓进去。法律是严肃的,它不看你信不信,只看你干没干。这故事没英雄,只有个老实人,在邻里的夹缝里,靠着点真相和运气,逃过了牢狱。
我做律师,最怕无辜者背锅,最庆幸能拉人一把。老孙还在开超市,听说每次收快递,都多看一眼寄件人。